- 周雅婷;张柠;辛园园;师云柯;代安琪;
连续性医疗服务的提供需要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上下联动"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途径。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管理协同理论,对国内外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协同机会识别、沟通交流、要素整合、序参量选择、信息反馈5大工作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落实机构功能定位是各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基础;标准化、安全化的信息建设及监督反馈机制的建立有效促进医疗机构上下联动;按人头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产生上下联动内在动力,有利于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
2021年02期 v.2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 雷诗寒;谭敏;苏岱;翁莹;罗小平;
目的:探寻分级诊疗背景下国内不同类型医疗机构患者就诊量、收支与患者就医费用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15-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不同级别、不同注册类型医疗机构的患者就诊量、医疗收入与支出和患者医药费用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4-2018年,三级医院诊疗人次数年均增长最大,乡镇卫生院服务量年均增长较小,民营医院服务量年均增长大于公立医院;三级医院服务量占比逐步高于二级、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住院服务占比下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收入与支出年均增长较大,乡镇卫生院较小;乡镇卫生院医疗收入与支出占比略微下降,非公立医疗机构占比上升;公立医院收入年均增长率低于其医疗业务成本。患者次均医药费用有所增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次均医药费、乡镇卫生院住院次均医药费年均增长较大。结论:居民就医需求仍然趋高;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迅速,医疗成本增加;患者就医费用仍有上涨。建议深化医联体建设、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合理资源布局、严格监督考核并完善医保制度,促使患者合理就医,控制费用增长。
2021年02期 v.2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 单兰倩;吴玲霞;
目的:了解南京市居民对医联体的认知情况及其就诊意向,分析影响居民认知度和就诊意向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南京市11个区中每个区随机抽取一个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和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卡方检验对医联体认知度及其就诊意向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南京市居民对医联体的认知度有待提高;居民的就诊意向更趋向于大型医院首诊。结论:医院应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政府、医院、社会相互配合宣传医联体,以进一步提高其在民众中的知晓度和认可度。
2021年02期 v.25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 钟小红;张远妮;邹俐爱;邱恒;
目的:了解城市公立医院集团化管理的一般建设路径。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关键知情人访谈、文献分析开展研究。结果:集团化管理多采用运营控制模式,其建设路径主要包括提升核心院区管理能力、设立分院区"大部制式"行政管理机构、整合核心业务、扩展学科平台以及建设互联互通的集团化信息系统。目前医院集团化发展存在外部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不完善、内部集团化管理能力不高的问题。结论:城市公立医院集团化管理模式主要为运营控制型,但应根据因地制宜、动态调整的原则不断完善医院集团化管理模式。
2021年02期 v.25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 路阳;席峰;张艳敏;陆晨;
目的:在专科联盟内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构建同质化临床路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专题小组讨论法、德尔菲法进行3轮评分,依托省级专科联盟,构建同质化临床路径质量控制标准。结果:调查表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31、0.872和0.796;前2轮专家协调性系数分别为0.568和0.448,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构建了包含7项指标在内的专科联盟临床路径同质化质量控制标准。结论:分级、分类的临床路径同质化质量控制标准,既具科学合理性,又相对公平客观,操作简便易行,在专科联盟内有推广价值。
2021年02期 v.2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 吕艺芝;杨坚;陈郁明;姜立;
目的:了解三级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开展现状,为推广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8年6?8月在全国三级医院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医院的医务部和院办公室的副科长及以上级别的管理人员,收回有效问卷208份。结果:被调查的三级医院中,已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医院有140所,开展率为67.31%,开展的平均时间是3.36年。医院管理人员对本院多学科协作诊疗流程的满意度偏低。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组织方式、收费方式、激励方式等尚没形成统一的机制。医院类型、医院级别是影响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开展的因素。收费价格不明确是阻碍多学科协作诊疗发展最重要的原因。结论:国内医院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
2021年02期 v.25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 刘杨正;熊占路;汪宏波;李昊洋;程范军;
公立医院多院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待科学的理论指导。党在新时期的强军思想中,"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总原则,对公立医院多院区管理具有重要启示。在"军委管总"层面,公立医院党委要加强分院区党组织建设、明确院区功能定位、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在"战区主战"层面,分院区要抓好质量与安全、做好战建衔接;在"军种主建"层面,医院各专业"军种"要布局分院区学科建设,为分院区提供合格的"部队"。
2021年02期 v.25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 范姗姗;刘庭芳;蒋锋;刘远立;
目的:了解精神专科医院药师的离职意向及相关因素。方法:依托第4次全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第三方评估,收集29个省份41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药师的数据,使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的960名药师中有离职意向的比例为17.8%,性别、学历、医患纠纷、职业认同、职业满意是精神专科医院药师离职意向的相关因素。结论:政府和医院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精神专科医院药师的执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从而降低其离职率,保障精神专科医院药师队伍的稳定。
2021年02期 v.25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 李美坤;丘惠燕;杨业春;玄烨;蒋宇;谭绮薇;张建华;
目的:在疾病相关分组理论框架下引入中医药特色指标开展层级式中医师临床诊治能力评价。方法:选取中医医院S科室全体中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2018年指标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不同层级的中医师临床诊治能力进行量化评分。结果:各层级中医临床诊治能力最高排序分别为正高级中医师C、副高级中医师E、中级中医师G和初级中医师K;不同层级间,副高级中医师D和E达到了正高级中医师临床诊治水平;综合评价显示,该专科病种难度与中医药参与程度呈反比,应加强中医药运用能力。结论:评价指标体系适用性强,能够体现不同成长阶段应具备的临床诊治能力,有利于引导中医师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及中医药服务能力。
2021年02期 v.25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 张义丹;许栋;胡豫;范恒;张明;丁宁;危莉;陈稳;
分析了新冠肺炎后疫情时代加快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为例,总结了其在中西医结合技术创新、医教协同、学科评估、发展规划、平台构建方面的经验做法。建议在后疫情时代应从强化医保基金引导支持、鼓励中西医联合科技攻关、强化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影响力。
2021年02期 v.25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 赵倩倩;王志伟;刘洋瑞;杨毅卓;马婷婷;赵慧;
目的:对北京市中医医疗机构新增治未病收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风险,提出对策建议。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设计风险评价表,采用风险分析法判断新增治未病收费项目的风险等级。结果:风险评价表一级指标的综合风险等级均为C级,二级指标中,新增治未病项目过度使用、增加非中医治未病项目的使用或挂靠收费、医保基金支出大幅增加、患者提高要求增加医务人员工作压力为一般风险,其余指标为较小或微小风险。结论:在实施新增治未病收费项目之前需完善相关政策与规范、建立风险跟踪反馈机制、制定合理价格、重视沟通普及,预防和减少风险的发生。
2021年02期 v.25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 宣淼;朱雯晴;吴韬;游佳琳;靳令经;
目的:通过了解上海市中青年医师的科研工作现状、困难及需求,为提高中青年医师科研积极性、改善科研条件、扩大科研成果、增加科研产出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个体访谈法设计调查问卷,于2018 年4月至2019年3月,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全市部分医疗机构医师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有2662名医务人员参与。调查内容包括中青年医师的一般状况、科研方面经历和成果、困难和需求等。结果:90.4%的医生认为单位支持科研工作,82.7%的医生个人认为科研工作重要。仅有不到20%的医生经过系统化的科研培训,77.7%的医生认为单位没有完备的实验室,医生希望得到多方面的帮助,73.3%希望得到学科带头人的全程指导、60.1%希望帮助寻求合作单位,57.3%缺少启动资金。仅有20.97%的医生承担过科研课题,32.1%的医生有科研成果产出,仅13.8%的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SCI期刊上。结论: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单位和个人的普遍认同,但需要完善相关举措培养优秀的临床科研人员,提升科研的质和量。建议对临床医生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科研培训,提高人才薪酬待遇,提供优质工作平台,制定合理人才培养制度,从而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2021年02期 v.25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 苑雯雯;杨红军;李贵忠;满立波;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情绪劳动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检验工作满意度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情绪劳动量表、医患关系量表和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压缩版)对334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患关系与情绪劳动、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低内源性工作满意度组中,医务人员的深层行为能够显著影响医患关系。结论:医务人员情绪劳动与医患关系之间相互影响,内源性工作满意度对深层行为和医患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
2021年02期 v.25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 季巍;杨晓倩;陈超宇;张艳;王菲;谷庆隆;
目的:研究基于ICD标准的儿外科手术分级管理评价体系在儿童专科医院的实施效果。方法:通过对比分析2017-2019年手术分级管理评价数据,从工作负荷、业务拓展、质量安全三个方面综合评价手术科室的业务能力。结果:2017年7月~2019年6月,该院手术科室业务能力总平均分增长12.0%,服务能力平均分增长7.2%,业务扩展平均分增长9.0%,质量安全平均分增长31.3%;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得到较大发展。结论:评价体系在手术科室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对儿童专科医院手术科室业务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021年02期 v.25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 赵铁夫;王娜;彭洁;田雪迪;魏倩楠;马涵英;
目的:探讨期望值管理对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满意度干预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单一病房2018年1~12月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382人,按照诊疗组医生在患者术前是否对其及家属进行期望值管理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前由手术组医生常规签署《知情同意书》,干预组进行期望值管理。结果:术后1年门诊随访,干预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副主任医师沟通后的患者满意度得分高于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P<0.05),住院医师沟通时间短于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P<0.01)。结论:通过手术前对心脏外科患者进行有效的期望值管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2021年02期 v.25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 范杰;郑洋;刘密凤;韩芳;苏芮;刘宝利;
目的:通过研究某三级中医医院2009-2018年专利申请情况,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专利的维持和转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专利管理策略。方法:检索并分析医院专利基本信息,并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医院207名工作人员开展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医院于2009-2018年共申请专利109件,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申请量出现较大增幅。当前专利状态"有效"75件。对207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职工对于专利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较差。对53名专利发明人调查发现,"技术落后""经费不足"及"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医院人员专利维持、转让的重要因素。结论:近年来医院人员专利申报积极性高,但在维持与转化方面仍欠缺经验及途径。管理部门需在专利知识普及与政策支持、专利申请审查和评估以及建立专业化队伍方面加大力度,从而有效促进成果的实施。
2021年02期 v.25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 陶思怡;梁立波;刘伟;薛乔丹;宋韦剑;薛羽芯;赵娟;孙明雷;
目的:分析网络舆情视域下公众对负面医疗信息的评价。方法:使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公众对负面医疗信息的评价,共回收有效问卷1174份。使用均值、标准差、频数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不同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新闻媒体、医院是公众获取医疗信息的主要来源。公众对负面医疗信息的评价在负面医疗信息给医患关系、个体情绪带来的影响方面得分较高。有医学背景的公众更能认识到负面医疗信息给医患关系、医疗行业、个体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结论:为了减少负面医疗信息在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下带来的不利影响,应该从政府、医院、新闻媒体、公众等多方视角采取综合措施。
2021年02期 v.25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 李欣慧;李明;李涛;王晶;
患者投诉作为"负面评价"的标志之一,医院管理者往往对此讳莫如深,这种将医院管理与患者投诉相对立的观点忽视了二者的内在统一性。通过贝叶斯博弈分析为模型来认识患者投诉与医院管理的关系。经分析患者投诉在医院管理部门与医护人员的博弈关系中的作用可知,其可通过降低监管成本、增加管理绩效等对医院管理产生重要的正向价值。通过"成本-收益"曲线研究患者投诉意愿强度的影响因素以探究在医院管理中完善患者投诉制度、增强患者投诉意愿的着力点。基于成本效益分析中对患者投诉影响因素的分析,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畅通投诉渠道、确保投诉处理部门立场中立、建立投诉整改闭环工作制度和完善投诉反馈制度等措施来改进工作,以充分发挥患者投诉对医院管理的正效用。
2021年02期 v.2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 宋鑫瑞;朱俊利;
目的:从整体上关注北京市综合性公立医院的效率水平及变化,为进一步深化北京公立医院改革并提高医院效率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2年和2017年《北京市卫生工作统计资料》中北京市二级、三级综合公立医院数据,分别建立Pabon Lasso模型和DEA模型评估其效率水平。结果:北京市2017年三级综合公立医院较2012年BOR、BTO和ALOS指标均有所改善,Pabon Lasso 模型中医院效率提高和下降之比为3∶1,DEA综合效率得分在0.8?1的医院增长19.56%。二级综合公立医院仅ALOS指标改善,Pabon Lasso 模型中医院效率提高和下降之比为5∶4,DEA综合效率得分在0.8?1的医院增长20.97%。结论:北京市公立综合医院的效率在北京市医改政策推动下有所提升,结合Pabon Lasso模型与DEA模型可提示医院效率改进的有效信息。
2021年02期 v.25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7K]
- 杜楚源;白燕;杨新梅;汪昕;
以文化人,以文育心,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对医院文化建设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思考,并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文化建设实践案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建院以来,开展了系列文化建设项目,从点到线再到面,不断拓展和创新,形成了让患者感受"温情"、为员工提供"温暖"、向社会传递"温度"的中山特色文化氛围,展现了"以人为本、全心守护"的中山医院文化精神,体现了代代中山人坚守的使命与责任。
2021年02期 v.25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 郑立冬;李春霞;贾王彦;陈航;
应用系统工程霍尔三维结构理论,从文化主体维度、文化形态维度、文化功能维度构建传染病医院应急文化体系。传染病医院应急文化体系建设是多维度、多层级、多要素的系统,需从文化主体维度注重培训教育、提升职工应急素质,从文化形态维度加强顶层设计、丰富医院应急文化内涵,从文化功能维度坚持"平战结合"差异化功能定位,形成与医院发展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提升传染病医院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2021年02期 v.25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 白莎琳;马敏;杨舒玲;张文泽;杨拥刚;李东林;赵宇晴;
目的: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全面准确了解北京市某医院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SWOT分析。方法:采用访谈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通过与医院高、中、基层员工的交谈,了解医院的行业背景、战略目标、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状况、文化引领作用等,从各个角度解读医院文化。问卷调查是在访谈调研的基础上,对医院的文化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从某医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4个维度入手,对医院的医院文化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及全面、客观评估;并对医院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结论:如何用文化融合的纽带把医院及其干部职工凝聚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推动医院的和谐发展,是医院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2021年02期 v.25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 姚峥;李小宇;张育;左雅;安凤梅;吴英锋;赵国光;
自2019年12月以来,国内各省市陆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经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作为一所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依法依规,科学有序,快速反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转运,早治疗。门诊是医院防控疫情的第一道关口,把好第一关,是有效防控疫情的重要保障。同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对综合医院门诊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会转变今后的诊疗模式,包括完善发热门诊设施设备、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等。
2021年02期 v.25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 李茜;孙燕;李阳;胡滨;
目的: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盛行期前后的门急诊患者就诊需求分析,明确患者的主要就诊需求,从患者需求角度提出进一步优化出诊科室号源统筹的思考。方法:借助Excel表,以医院2020年2?3月共计96315人次就诊患者的基础信息、各科室接诊量、主要需求科室的疾病诊断、预约情况等数据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与2019年同期数据对比进行统计描述,结合急诊接诊患者和疾病的变化情况,分析就诊需求的变化,提出对号源统筹的思考。结果:(1)疫情期间,本地患者占90.96%,外省市占9.04%;50岁及以上患者占55.38%,50岁以下占45.62%;男性患者占43%,女性占57%。(2)接诊量前10位科室占所有科室接诊量的72.27%,2019年同期为60.23%,就诊需求增多的主要为内科科室。(3)心内科、妇产科、泌尿科、肾内科、内分泌科接诊量增涨居多,分别增长了5.53%、2.26%、1.98%、1.64%、1.33%。(4)全院预约率为92.47%,2019年同期为82.44%,明显提升。(5)急诊腹痛、头晕、胸痛、胸闷、心悸诊断的占比分别是29.11%、13.99%、7.75%、7.11%、6.68%,为疫情期间的主要诊断。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主要就诊需求体现为内科系统慢性病、孕产妇、器官移植及恶性肿瘤等,医疗机构应从患者角度出发,通过动态调整号源、分级诊疗、预约挂号及分时就诊、诊前问诊等途径,实现门诊工作的科学管理。
2021年02期 v.25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