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博识;
目的:构建医疗、医保、医药协同评价体系,研究区域差异机制,从医院功能视角提出协同优化路径。方法:采用2024年全国31省(直辖市)数据,构建包含3个子系统(医疗:基层诊疗占比、电子病历应用率;医保:DRG覆盖率、住院报销比;医药:集采完成率、基药使用率)的耦合协调度模型(CCD),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分析3项政策(DRG改革、检查互认、医共体监测)覆盖率与CCD值的关系;结合典型案例提炼医院功能优化路径。结果:区域协同水平呈梯度分化,差异源于制度整合能力和人力资源配置。DRG支付改革覆盖率与CCD值强相关(ρ=0.823)。公立医院需通过数据治理(成本控制)、资源整合(服务连续性)、支付-效能联动(质量激励)和基层服务(健康管理)强化枢纽作用。结论:医院是“三医”协同核心枢纽,应建立区域差异化策略:东部深化CMI考核与信息整合;中西部推进“县招乡用”改革与远程医疗;国家层面规范DRG结余激励比例(30%~50%)。
2025年11期 v.29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 蔡文璐;赵梦涵;张婷婷;李俊然;郭鑫;张瑶;孙俐;张馨予;
目的:对2021年30个省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为提高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熵权优劣解距离法对中医类服务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合秩和比法进行分档。结果:评价指标中权重排名前3位的是每千人口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20.57%)、中医类医院平均住院日(19.43%)、每千人口中医师数(15.77%)。2021年30个省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好的地区为内蒙古、北京、重庆、吉林、四川,C_i值分别为0.605、0.510、0.500、0.470、0.452。结论: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明显地理差异,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减小区域间的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满足人民基本健康需求。
2025年11期 v.29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 房亚楠;王晟昱;
目的:探索公立互联网医院运行机理,推动数字医疗高质量发展。方法:运用三级编码剖析20个公立医院互联网优秀案例,从成功经验中挖掘一般性、系统性的互联网医院运行机理。结果:互联网医院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组织和环境为支撑的运行机理。技术层面刻画了技术产品、数据分析、信息安全、平台建设驱动的服务供给,形成了以平衡技术风险与服务需求为核心的技术服务机理;组织层面刻画了执行部门、管理制度、服务结构、服务信息再构驱动的组织架构变化,形成了以优化实体组织与平台组织架构为核心的组织调整机理;环境层面刻画了第三方联动、院际联动、医保联动、医患联动、医药联动驱动的协同行动,形成以协同医院-政府-第三方行动为核心的环境适应机理。结论:未来公立互联网医院发展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第三生产力,强化组织边界的动态调整,提高环境动态适应能力。
2025年11期 v.29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 龚超;代林;曹铭骏;杨思秋;杨国跃;李祥飞;
目的:选取天津市S医院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结合DRG实施前后医疗服务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全面探讨该支付方式的实际效果,并进一步提出优化路径,为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项目分析方法,组织专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进行筛选,构建涵盖产能、效率和安全3大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间断时间序列分析(ITS),评估DRG实施前后医疗服务质量指标变化。结果:DRG支付方式改革对S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不同维度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在医疗服务产能方面,病例数和总权重显著提升,表明DRG政策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服务规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在医疗服务效率方面,时间消耗、费用消耗和药品消耗等指标均有所改善,显示医院在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均有提升。然而,在医疗安全维度,政策实施并未表现出显著改善,提示在提升医疗安全方面仍有较大优化空间。结论:加强对高度复杂病例和高风险操作的政策支持;针对不同科室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提升医保支付灵活性和强化对医院绩效精细化考核管理等。
2025年11期 v.29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 宋旭生;蒋筠;李莹莹;
聚焦于提升国内公立医院在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管理能力,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现状与实践经验。通过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实践、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灾害脆弱性分析应用及能力评价等关键领域的研究,提炼了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核心要素与有效模式,如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平急结合的运行机制、基于风险评估的精准防控、多学科协同以及标准化与智能化工具的应用。总结了大型综合医院和各类专科医院在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与共性挑战,并强调了构建韧性应急管理体系、应用灾害脆弱性分析识别风险、利用科学评价指标驱动持续改进的关键作用。最后,基于当前研究基础与实践需求,探讨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常态化与韧性化机制建设、智慧应急技术深度融合、跨机构协同网络优化、情景模拟演练创新以及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完善等,为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
2025年11期 v.29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 刘亚清;郑姗;牛浩然;姜峰;
目的:为识别和评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方法:运用SWOT-PEST模型,全面剖析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内外部环境。结果:研究发现,政策支持、医疗市场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健康需求增长、人工智能发展为其带来显著优势与机遇,但顶层设计模糊、地方财政压力、人才短缺及数据壁垒等问题构成挑战。结论:为确保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顺利推进,需明确政策导向、加大财政保障、完善人才引进体系并强化科技支撑。通过这些策略,可有效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质化。
2025年11期 v.29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 杨思秋;龚超;宋苗瑞;苏秦;淮明生;刘春雨;
目的:探讨以指标月度监测-反馈-改进为核心的精益六西格玛循环管理模式对三级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的影响,为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天津市三级综合公立医院2021-2023年的医疗质量指标数据,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法评估循环管理模式对市属和区属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的影响。结果: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后,区属医院的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等指标即刻改善,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下降速度有所减缓。市属医院的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即刻改善,微创手术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感染率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趋势逐渐趋缓。结论:精益六西格玛循环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医疗质量关键指标,促进了行政管理与医疗质量的联动精益管理。建议三级医院提高病案数据质量、夯实决策基础,强化专科内涵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持续评价反馈推动医疗质量提升。
2025年11期 v.29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 董瑶;朱俊利;
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医疗服务环境日益复杂化,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绩效反馈理论为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帮助其优化管理策略并提升服务质量。该文回顾了绩效反馈理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从质量改进、团队合作和战略管理3个维度探讨了绩效差距在推动医疗质量改进和管理优化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不同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适用性,并深入探讨了绩效反馈理论在国内外实际医疗环境中的应用差异。最后,结合文献分析的结论,提出了绩效反馈理论在医疗卫生领域未来研究的建议。
2025年11期 v.29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 黄璐婷;孙旭珺;
目的:基于赋能理论构建医院工会管理创新服务方案,探讨该方案对医院绩效考核和医院文化认同度的影响。方法:通过成立赋能小组,在医院内实施该方案,比较赋能理论下实施管理创新服务方案前后的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和医院文化认同度的影响。结果:实施管理创新服务方案后职工绩效考核指标的8个维度评分以及12个题项评分、职工对医院文化认同度的4个指标评分和11个中间层指标评分均高于实施方案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赋能理论的管理创新服务方案可推动医院绩效考核的优化与文化认同度的提升,可为未来工会组织在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组织发展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5年11期 v.29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 秦小平;丁坤利;刘微;何庆红;王庆梅;刘国恩;王炳龙;李林;
护士与患者比例是影响医疗安全和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护患比有助于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康复率。有研究表明,护患比与患者死亡率、再入院率、住院时间和满意度密切相关。目前国内护理人员配置比例相对较低,标准需更新。作者通过文献综述探讨护患比对患者结局的影响,发现优化护患比不仅能提升医疗质量,还能降低总医疗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建议加强护理人员培养和招聘,优化资源配置,制定适合国情的护患比标准,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共卫生健康水平。
2025年11期 v.2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2K] - 杨镇恺;樊荣;董启超;谢志毅;杨文元;李少冬;武丽;李欣瑶;刘曼曼;
目的:设计医疗纠纷风险术前预测评估体系,在术前对个体存在的医疗纠纷风险进行评估,帮助医疗机构重视医疗纠纷预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纠纷发生,保证医患双方利益。方法:通过借鉴国外已有成熟量表,结合实务经验,研制符合国内当前管理要求的医疗纠纷术前预测评估体系,并制作成程序。对所在医院的病例进行实际应用,以检验评估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结果:实际应用表明,课题团队设计的医疗纠纷风险评估管理程序能有效识别出高纠纷风险病例,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后,可以显著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结论: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医疗纠纷预防工作的重视,同时针对不同需求细化评估。
2025年11期 v.29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 陈小蕾;何丰耀;林凤;张文红;郭奕含;
目的:在推进某省中医医院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选取某省属中医医院来客观量化医院绩效水平,探究医院运营管理发展困境,为同类区域中医医院精细治理提供实践路径。方法:利用改进CRITIC模型确定权重系数,TOPSIS模型测算某省属中医医院绩效水平。结果:2018-2022年某省属中医医院的绩效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某省属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服务反馈方面有所提升,但存在中医医疗特色发展不够凸显,医院运营管理不够深化,中医药学科人才与科研发展较为薄弱、医务工作满意度较低等多重困境。结论:推进区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学科优势;深化中医医院运营管理改革,提升现代化中医医院治理效能;增强中医药人才与科研建设,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在岗医务人员幸福感,创建医患利益共同体。
2025年11期 v.29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 吴思思;丁保扬;孙强;
目的:探究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和平台科室耗材管理水平差异,分析医院科室层面耗材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难点,完善和制定针对性的提升方案,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法:对某公立三甲医院2023年128个科室SPD耗材申领、库存、消耗、退货、计费以及效期管理等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结合14位相关管理者的半结构化访谈,从申领管理、仓储管理和消耗管理分析3类科室耗材管理水平差异及存在问题。结果:3类科室耗材信息化管理水平在临采次数、平均临采数量、库存盘点间隔、高值耗材库存可供应天数、临期高值耗材库存、退货次数、退货数量、溢/亏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议实施差异化库存、加大手术与平台科室的信息技术支持、完善平台科室二级库建设并明确医护人员耗材管理职责等措施,对科室耗材管理各环节实施精准调整与优化。
2025年11期 v.29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 董琼;顾勇;洪佳慧;
目的:分析DRG支付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住院费用和服务的变化情况,探讨政策实施效果。方法:选取苏州某三甲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出院患者中DRG分组为IB39(与脊柱有关的其他手术)、主要手术为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PKP)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507例;根据DRG实施和脊柱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施时间节点将患者分为DRG改革前、后阶段,及耗材集中采购阶段。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研究不同阶段患者住院费用和服务变化情况。结果: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与DRG改革前相比,改革后人均总费用、耗材费、检查检验费支出、医保外自付比例和自费比例显著降低,耗材费是所有费用类别中下降最多的支出类费用。相比于DRG改革后,耗材集中采购阶段的总费用(回归系数-20984.5,95%CI-22754.2~-19214.8)和耗材费(回归系数-22660.7,95%CI-24146.0~-21175.4)人均支付金额显著下降。结论:耗材集中采购推进了DRG实施;DRG支付方式改革对减少住院费用具有积极作用,降低了患者就医负担。
2025年11期 v.2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